沿着海岸线前行(二)
2016-05-06 11:53:31
  • 0
  • 0
  • 31

沿着海岸线前行(二)

歪打正着的发现

博物馆的外观象3个倒扣过来的沉船,以船底的龙骨为屋顶,好似3个圆柱体似的建筑矗立在海边。地面以下是服务场所,下去买了门票,全票120元,老人有一定优惠。

看展览最感兴趣的不是这艘沉于宋代的商船上发现的古瓷器的价值,也不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兴旺贸易,而是这艘船的歪果正结的偶然发现和它的打捞过程。

1987年,印度海洋公司在档案中发现他们曾有一艘古代货船沉在中国南海海域,经中方同意,在这片海域进行搜索,这次搜索大有收获,他们发现了沉船,惊喜之后,他们才深感意外,发现的这艘沉船竟然是中国的。印度的档案提供了中国的线索,印度人的搜索,找到了中国的沉船。典型的歪打正着。我很想知道,他们的船找到了没有,为什么会找不到呢,中国的沉船为什么没有记载,难道没有任何线索吗,这些疑问都不得而知。

该事当然惊动了中国最高当局,组织打捞的手段是最先进的,让人大开眼界。只有我们3人坐在弧形的演播厅观看大屏幕的解说:一个特制的和沉船等大的沉井被放到海底,把船罩住,并连底兜起来;再吊运到在建中的博物馆内,安放在主馆的大坑里,在这里,船是被正过身来的,底仓可以看到。主馆其实就是一个沉船文物清理开掘的工作间,上万件瓷器被沙土凝固为一体,要把它们一一清整出来,不知要搞到猴年马月了。

我们在馆里看到成为矿渣一般颜色的石块,只依稀可见瓷器的形状,来这里工作的人要从高高的扶梯才能走到船台上去,船底是海水,船保持着搁浅状态。

没有任何讲解和文字说明着考古工作的进展,一切都靠猜测。

从博物馆的东出口来到海边,天仍是阴沉沉的,时时飘下小雨。在这里真正看到了海滩,开阔辽远,沙粒细润,夫妻两个带着孩子在挖沙坑玩,这天气来海滩是明智的,免了暴晒之苦。海边竖立了个瞭望台,10多米高,我顺着梯子爬上去了,但小房的门锁着,登高了却没法远眺。

 海滩上摆放着沉船的还原模型,有点象现在的拖驳货轮,

船身是平整的,下面是货舱,只在船尾竖了个驾驶楼,有3层高,上面飘了若干旗子,楼的前面是船帆,船身还很新,旗和帆都已经破碎了。

  没有人知道这艘船的故事:它的主人是谁,官方还是商户?它何时从何地出发,要往哪里去?它在海上遇到了什么,有什么人和它一起沉了下去?它把无数的谜一起带到了海底。

  雨下个没完,除了钻在车里,无处可以逗留。

  闸坡和大角湾没有去,就出阳江向西,往阳西方向奔去。

             湖泽般的死角

早在出门前就在网上查了有关阳江的游记,有一篇介绍说阳江西南面的程村是著名的生蚝产地,那里的红光饭庄吃蚝非常有名,务必去光顾。

既然顺路,就慕名前往吧。百度一点就搜到了红光饭庄,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餐馆居然上了百度的引擎。从大路拐到了小道,每一个岔路口都有红光的指示牌,尽管一路都荒无人烟,我们还是非常顺利的找到了这家餐馆。这里是路的端点,几栋房子挡住了车的去路,这是一个小到只有几户人家的村子,村口有人打着伞迎接我们,把我们带进一个大院子,院里2层楼的房子就是餐馆。我下车到院子外面去看了一下,这是什么地方,为什么要在这里吃蚝?等我看清楚了地形,顿时明白这家餐馆为什么这么有名了。

餐馆的背后是一个湖一样的一滩死水,里面长满芦苇野草,根据我的方位常识,这边应该靠海,是海水的灌入?快6点了,天色的昏暗,使我无法看远,无法准确判断。路口的左侧也是水,一艘木船正停在岸边,船上渔妇正在往岸上拖尼龙网袋,袋里满满的生蚝,那一船的网袋要拖多久啊?“蚝卖吗?”“卖呀,你要多少?”“多少钱一斤?”好像是几元钱。听不懂她的话,发音生硬的不象汉语。岸上还有几艘木船在维修,船的规模比江南的船要大些,船仓深,船头是翘起来的。新刷的桐漆,整个船体看起来黄亮黄亮的。卸船的对面就是摆地摊卖蚝肉的,堆成椎体的白花花的蚝肉鲜嫩鲜嫩的,好像是10多元一斤,但是除了我,连看客都没有,卖蚝妇人穿着黑色的衣裤,头上裹块黑布,双手肿大,一看就知道是常年在水中泡出来的,不免为她担心,这么多蚝,往哪里销呢?

看了地图更确认了我的想法,海水在这里是一个深深的海湾,红光村在海湾南边的牛角尖尖上,是一滩死水,适合养蚝,而餐厅就在运蚝的岸边,硕大肥美的蚝一上岸就直接进了饭锅,端上餐桌,它能不物美价廉吗?

蚝有很多种吃法,我们看了邻桌的样子来点菜:清煮,炒饭。服务员帮忙用尖刀撬开硬壳,再细心的割下蚝肉,细软滑润的软体就在舌齿间散发出鲜香。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