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水复居三线
2.夜听猿猴鸣
长江西陵峡出口的半山腰上有个浅而小的山洞,是白行简、元稹、白居易三位唐代诗人来游过的地方,故叫三游洞。这是另一条峡谷的起点,一条小溪顺谷底潺潺流下,汇入下劳溪后,再流进长江。峡谷沿溪流向西北延伸进入深山,从峡谷口到达工厂的末端,共有24里远,建了10座桥,7号桥以前,两岸都是悬崖峭壁,劈山而建的马路依山势,忽而在左岸,忽而过桥靠右岸延伸,从7到10号桥地势逐渐开阔,窄处建宿舍楼,宽处盖车间,整个厂区呈狭长态势,有5里长。住处和厂房交错分布,上班的人群来来往往在沟里唯一的马路上穿梭。厂办公楼,商店,医院在中心的9号桥,学校则在末端的10号桥以外的宽阔坝子上,那里可以看到村庄和田地了。再往前溪水转了个弯,就进入到无路的大山深处了。
我因为在商店上班,先搬进来,住在商店楼上,整日听到炸山的爆破声,那是部队工程兵在施工,他们都穿着破衣烂衫,整天在山上和石头打交道,这个厂可以说是用山石换来的。听说死了不少人。也可以说,为了建这个后来废弃的厂,开山架桥盖房,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几十年后来看到那些长满苔藓的石房子,百般滋味在心头。
盖房子的工程好像是由民工承担,他们来自温州,河南等地,所有建筑都是用稀泥抹石头堆砌而成,墙内抹白灰,冬冷夏热,我们叫做干打垒。民工们蹲在地上吃大锅饭,没有一点油荤,就用柴火把菜煮熟,像猪食一般。我后来教书讲夏衍的包身工一课,脑海中浮现了他们的身影。
工厂代号809,是生产防毒面具的兵工厂,原厂在太原代号908,因生产能力有限,无法完成大量的军工任务,固于1965年筹建分厂,在当时“深挖洞,广积粮”的大背景下,宜昌这个背水钻山的地方无疑是最好的选项,同时也符合中央在西部开展三线工业建设的战略方针。
从1966至1968年,工厂开工建设,到1971年生产了首批69型防毒面具,短短的几年时间,技术工人,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插队知青,从太原、北京、南京、宜昌等全国各地纷纷来到这人迹罕至的大山沟里,住工棚,啃干粮,日以继夜的苦干实干,搭建了工厂的骨架,到73年,最终建成了有30多栋3至4层楼的家属宿舍,近20个车间厂房,及上10个办公楼、综合楼、消防楼、单身楼、礼堂、食堂、锅炉、水泵房、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大有百年大计,舍我其谁的架势。
沟里的环境是封闭的,与外界基本隔绝,物质极其匮乏,我们要向农民买柴烧,买菜吃,肉要很久才供应一次,并且需抢才能购到。在那样艰苦和寂寞的日子里,我夜里找人打乒乓,休息日到深山去探险,找本英语小册子猜读,到小溪游泳,做不完的家务更是快把我耗光。
初进沟,常见人担着猴子走出山去卖,那猴子被关在笼子里,眼睛哀怨的看着行人,乞求帮助,可谁能帮他,谁敢去帮他呢?也有人当街给猴剖膛开肚,割下肉来叫卖,简直惨不忍睹。我也只有转身走开的份。
又亲见草丛里一条蛇蹿出,被人眼疾手快的抓住,用刀子割开肚,把一个什么东西放到嘴里吞下去了,听人说,他取出了蛇胆,生吃可以明目。
半山上也时见猿猱串上跳下的身影,猿猴体型庞大,可以在光秃秃的峭壁上横行竖跑,到了半夜,它们集体来个哀鸣曲,那曲调悠长而凄婉,一声接一声,连绵不绝,这哪里是猿鸣,分明是沟民的内心独白。
随着入沟人数的不断增加,(最多的时候有3、4000吧),这些动物经受不住人的搅扰,纷纷奔逃,另辟家园,我就再也不见了他们的踪迹。